点击上方 一键分享
返回
公告公示
事关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布局!云南公开征求意见

发布时间:2024-08-13 14:56:37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老铁路“四好”建设的重要指示,按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云发〔2022〕7号)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起草了《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布局指引(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4年8月8日—8月17日共10天。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请在公告时间内将意见建议发送至电子邮箱fglmb2021@163.com。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附件:

  1.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布局指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2.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布局指引(征求意见稿)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8月8日






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布局指引(征求意见稿)

起草说明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老铁路“四好”指示精神,按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云发〔2022〕7号)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起草了《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布局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产业布局指引》),现将有关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中老铁路通车两年半以来,客货运输量质齐升,但沿线产业开发水平不及预期。为进一步提升沿线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切实打造好“黄金线路”,省发展改革委在开展多次实地调研,收集整理沿线各州(市)相关情况基础上,研究起草了《产业布局指引》。


  二、起草过程


  产业发展需考虑所在区域的整体协调性,《产业布局指引》编制过程中紧密衔接了省级有关规划,如产业强省三年行动、州(市)有关“十四五”及产业专项规划等,《产业布局指引》核心重要内容与相关专项规划衔接对应,确保全面性、统一性、科学性。此外,于2023年11月、2024年6月两次征求省级有关单位和各州(市)意见建议,根据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主要内容


  《产业布局指引》共包括发展基础、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五个部分。


  第一、二部分,发展基础、发展目标。简要介绍了中老铁路沿线4州(市)基本情况、2023年产业发展情况、省级以上开发区情况及2025年、2035年的产业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空间布局。简要阐明要结合中老铁路沿线4州(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构建以昆明为核心、磨憨为前沿、沿线州(市)为支撑的“一核一前沿多点支撑”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第四部分,重点任务。包括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物流、文旅康养、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池、轻工业九个部分。一是高原特色农业聚焦“1+10+3”重点领域,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二是现代物流聚焦加快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培育打造中老泰枢纽经济带。三是文旅康养聚焦资源、产品、市场的整合,加速旅游+农业、体育、健康、文化、文创、教育、制造业、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四是先进装备制造聚焦重点行业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强化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创新,培育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五是电子信息重点领域,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在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六是生物医药聚焦新型生物疫苗、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开展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化学原料药研发及产业化。七是新材料聚焦国际、国内前沿,依托云南新材料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引进有色金属、贵金属新材料、先进光电子微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企业及配套企业,加快提升中老铁路沿线新材料产业规模和实力。八是新能源电池聚焦新能源汽车等电池应用产业抓好电池组装等细分行业,积极发展动力电池,有序提升电解液、隔膜等锂电池主要原材料的配套能力。九是轻工业聚焦高原特色食品、预制菜、橡胶精深加工、家居项目,建设专业化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升级。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包括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赋能、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强化项目支撑四个部分。




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布局指引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老铁路“四好”指示精神,按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云发〔2022〕7号)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紧抓国家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依托中老铁路沿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充分发挥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中老铁路沿线形成错位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制定本指引。


  一、发展基础


  中老铁路沿线涉及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4州(市)总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25.4%;常住人口1455.6万人,占云南省的31.0%。2023年,4州(市)地区生产总值1.23万亿元,占云南省的4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4.30亿元,占云南省的37.4%。区域内共布局31个开发区,占全省开发区总数的34.8%,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跨境经济合作区1个,省级各类开发区24个,2023年相关开发区总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161.41亿元,占全省开发区的48.9%。


  二、发展目标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积极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大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企业集群。


  到2025年,中老铁路沿线4州(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工业增加值达40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速8%左右),成为云南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到2035年,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建成、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中老铁路沿线4州(市)工业增加值达100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速8%左右),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三、空间布局


  结合中老铁路沿线4州(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构建以昆明为核心、磨憨为前沿、沿线州(市)为支撑的“一核一前沿多点支撑”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突出昆明产业发展核心作用。以昆明市为沿线产业培育核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磨憨开放前沿窗口作用。围绕把磨憨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和窗口、外向型进出口加工基地、开放型经济建设新的增长极,用好“四区”叠加优势,以外向型和特色产业布局为导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构建多点支撑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根据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的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推进产业发展由区域垂直化分工向产业链扁平化分工,形成多点支撑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重点任务


  (一)高原特色农业


  聚焦“1+10+3”〔“1”:粮食;“10”: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坚果(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含奶业)、生猪、乡村旅游;“3”:烟草、甘蔗和天然橡胶〕重点领域,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持续扩大“云茶”市场影响力,加快花卉育种自主创新,提升“云花”品质和品牌,推进“云药”“云菌”品牌建设,构建集种植、加工、交易、研发、培训、旅游等为一体的咖啡全产业链,打造全国中高端水果“一流产区”,建设国家重要的“菜篮子”保供基地。积极引进特色农业产业链企业建设专业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切实打造“绿色云品”。


  (二)现代物流


  聚焦加快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依托中老泰通道优势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特种物流等。大力发展临空、临港经济,创新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培育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培育打造中老泰枢纽经济带。


  重点优化整合中老铁路沿线物流基础设施,强化组织运营和协同发展,补齐集疏运体系短板,加快数智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培育发展“澜湄快线+”国际货运班列,大力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系统推进中国·昆明国际陆港和昆明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强各类交通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推进王家营提升改造,协同开发桃花村、晋宁青山片区、磨憨口岸,加快建设昆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培育王家营、桃花村、磨憨三大铁路货运枢纽集群。加快昆明、玉溪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夯实流通发展基础,拓展辐射带动功能。推进玉溪研和物流园、峨山化念物流园、宁洱综合物流园和野象谷、勐腊综合物流园建设。


  (三)文旅康养


  聚焦资源、产品、市场的整合,加速旅游+农业、体育、健康、文化、文创、教育、制造业、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化新场景打造,因地制宜开发田园牧歌、民族风情、城市旅居、小镇风光等健康生活、旅居场景和最美乡愁旅游地。拓展“铁路+”沿线旅游新模式,依托特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医疗康复基地、养生养老基地和民族医药,打造以治疗、康复、保健、美容、食疗、养生、养老等为目的,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养体、养心、养神等医疗养生旅游新业态产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重点依托中老铁路沿线丰富的自然风景、厚重的民族文化,发展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文体旅游、跨境旅游和健康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依托沿边地区区位交通、旅游资源优势,优化提升通关服务水平,试点打造跨境旅游合作区。加快推进文旅康养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世界级精品文旅康养产品,建设世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全季康养旅居、民族文化体验、科普研学旅游、高原体育运动等新业态新产品,吸引更多旅客到云南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跨境体验、康体养生、旅居生活。


  (四)先进装备制造


  聚焦重点行业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强化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创新,培育形成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电力设备、高端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专用数控机床,提升电器设备、新能源设备、电子设备、节能环保等制造水平。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等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新能源动力等关键项目,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和新能源动力专用技术自主化。


  重点以滇中新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塔产业园区、通海产业园区、华宁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等开发区为重点,发展汽车配套、高效内燃机及零部件、自动化物流智能装备、数控机床、农用机械等装备制造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做精做优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配套装备两大优势特色装备。发挥研和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优势,重点优化中高端、中小机型光机机床产品结构,做大切削类机床特色。引进培育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机器人、通用航空装备等新兴产业,提升先进装备研发制造水平。


  (五)电子信息


  聚焦重点领域,全链条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深入推动硅光伏、智能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等细分产业专业化集聚发展,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协同创新、联动发展。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在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支持企业投资新技术、新项目、新业态,全方位、多角度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


  重点依托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做强上游电子浆料、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建设集大尺寸单晶硅片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生产、半导体封装测试、智能终端制造等为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和半导体元器件配套产业;依托滇中新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打造全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微型显示器生产基地;以滇中新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积极发展智能穿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探索发展无人机等专用电子产品,打造差异化、品牌化、高端化的智能终端产业;以磨憨沿边产业园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主,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组装企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组装、销售一体化产业环节。


  (六)生物医药


  聚焦新型生物疫苗、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以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培育民族药大品种集群。开展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化学原料药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以滇中新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五华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等开发区为带动,强化园区之间在研发、制造、种植加工产业链环节分工,重点发展医药制造、天然健康产品、新型医疗器械、基因技术等新产品和服务,引进疫苗、单抗、血液制品药物、新型治疗性抗体药物、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药物、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及临床研究,做强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化学药、健康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大三七、天麻、灯盏花等“云药”品牌影响力。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推动疫苗产业园从“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普洱重点发展茯苓、白及等特色中药材,促进仿制药、原料药、生物技术药突破发展,医疗器械、实验动物快速发展,实现“医+药+养”融合发展。西双版纳重点发展以砂仁、石斛、肾茶、绞股蓝等为主的健康保健品生产产业,促进傣医药产品及大健康产品研发创新,形成完整的生物医药(傣医药)产业集群。


  (七)新材料


  聚焦国际、国内前沿,依托云南新材料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引进有色金属、贵金属新材料、先进光电子微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企业及配套企业,加快提升中老铁路沿线新材料产业规模和实力。


  重点布局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宁产业园区、宜良产业园区、东川产业园区、富民产业园区、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塔产业园区、新平产业园区、易门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等开发区,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材料、稀贵金属材料、电子材料、石油化工材料,逐步实施重点领域补链延链强链工程。重点发展贵金属合金材料、半导体材料、先进电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轻合金材料等新材料,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建设,推动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重点围绕高性能铜箔、键合铜丝、高精度电子铜带及铜合金铸造、锻造技术发展方向,推动有色金属材料产业不断壮大。重点推动高纯二氧化锗、高纯区熔锗锭、高纯锗单晶、砷化镓、磷化铟、碳化硅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发展。重点发展炼油副产品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苯乙烯及聚苯乙烯、聚甲氧基二甲醚等一系列石化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高纯磷、电子级磷酸、高纯超细磷酸盐、聚磷酸铵、电池用磷酸一铵、磷系阻燃剂等高端精细磷化工产品,推动传统磷化工向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精细磷化工转型,实现磷化工与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耦合发展。


  (八)新能源电池


  聚焦新能源汽车等电池应用产业抓好电池组装等细分行业,积极发展动力电池,有序提升电解液、隔膜等锂电池主要原材料的配套能力,推进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电池重点企业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合作,引入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发展电池梯次利用和清洁能源储能产业。


  重点布局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宁产业园区、红塔产业园区等开发区,积极引进导电剂、粘结剂、电池结构件、铝塑膜等锂电池细分领域原辅材料生产和锂电池循环梯次综合利用项目,围绕锂电池产业链和锂镍磷资源开发产业链“双产业链发展”的功能定位,以资源换产业,加大新能源中、后端产业链引进,补齐产业短板。重点发展电解液、铜箔、铝箔等项目,探索与中老铁路沿线风电、光伏电等企业合作发展清洁能源储能产业,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


  (九)轻工业


  聚焦高原特色食品、预制菜、橡胶精深加工、家居项目,建设专业化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升级。针对缅甸、越南、老挝、印度、泰国环印度洋地区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纺织制品原辅料、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制品等相关产业,增大对周边国家家具家电供应能力。


  重点布局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五华产业园区、晋宁产业园区、澄江产业园区、华宁产业园区、景谷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勐海产业园等开发区。支持境外农业合作项目农产品回运,推动橡胶、普洱茶、咖啡、五金、建材、家电、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塑料制品在沿线开展精深加工。建设卷烟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发展烟草育种等领域,研发低焦低害的高技术、高品质烟草制品,发展包装彩印、香精香料、卷烟辅料等配套产业,转型发展激光防伪、BOPA、BOPP薄膜、日化香精香料等,拓展非烟市场。依托中老铁路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大理石材加工,打造中国石材产业基地。加强和周边国家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利用沿边优势,持续强化出口产品生产能力和境外市场占有率,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轻工业平台和加工贸易平台。普洱依托林浆纸、林板家居一体化、大理石材,着力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赋能


  推进产业数字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驱动中老沿线贸易、产业、物流一体化发展。推进沿线仓储、物流、通关过境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中老铁路沿线贸易平台、打通省内贸易平台、国内贸易平台和东盟贸易平台。


  (二)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持续统筹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产业发展意识,推动发展环境“上台阶”,创优营商环境助推产业发展。全力打通企业投资建设堵点,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规划用地审批改革。


  (三)强化要素保障


  省级财政统筹利用好既有政策资金,对符合各领域支持范围的项目予以积极支持,推动中老铁路沿线重点产业发展,鼓励有关产业发展基金对传统产业升级和园区建设予以重点支持。采取增信和贴息等措施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中老铁路沿线重点产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降低企业招工成本。


  (四)强化项目支撑


  积极争取和谋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对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项目库进行动态调整。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确保项目落地。健全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探索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留言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