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官畲村举行。来自老挝、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阿根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漳州参加“行走中国”系列活动。
活动当天,参访团走进位于福建南部的华安县。这是继张家界后全国第二个以县域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5.11%,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素有“北溪明珠”之美誉。
华安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1928年置县至今,奔腾不息的九龙江北溪孕育了土楼文化、茶文化、华安玉文化、海丝文化、高山族民俗文化、畲族文化等北溪特色文化,也是闽南畲族文化的重要据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楼群、成为首批申遗点的东溪窑遗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和高山族拉手舞、以及闻名远洋的“华安三宝”,各类文化在此汇集。
作为一座“活力之城”鹰厦铁路、漳永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贯穿全境,成为连接闽西、闽中与闽南的重要通道。华安经济开发区吸引了301家企业入驻,更是形成了“2+3”产业集群。
“魅力之城”华安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等多项荣誉,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县拥有2个国家4A级景区,旅游品牌丰富,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亮眼。
启丰楼位于华安县新圩镇黄枣村,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9年),至今已有225年历史,是华安县至今保存完好 68座土楼中的唯一一座圆土楼,是北溪“饶氏”兴衰历史的记载,也是九龙江航运的历史见证。1949年11月18日,华安县和平解放,当时的政权和平交接仪式就在此楼进行。近年来,华安以“农综改”为契机,与清华大学以及众多国外知名设计师合作,对启丰楼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让土楼焕发新魅力。2023年,华安启丰楼、昇平楼2座活化利用试点土楼成果模型成功亮相法国巴黎,项目设计荣获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亚太地区唯一金奖。今后,将根据启丰楼的形态、空间,立足村庄文脉,植入新的公共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让土楼绽放新光彩。
官畲村位于华安县新圩镇,旧称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官畲村,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官畲村常住人口125户490人,是闽南地区仅有的三个畲族村之一,当地人仍保留着畲族特色语言、服饰,为闽南畲族文化重要据点。近年来,官畲村与漳州旅投集团实施村企合作,全力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先后投入8000万元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已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 4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首批民族村振兴示范点、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
大地土楼群位于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由“土楼之王”二宜楼,“福建土楼博物馆”南阳楼、“宜居典范”东阳楼等三座土楼组成,均为蒋姓祖孙在“康乾盛世”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国夯土建筑的一大奇迹,是福建土楼文化传承的典范,是古代中国夯土建筑一大奇迹。2008年7月7日,大地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地土楼群的建筑平面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而且山水环境宜人,人文景观丰富,总体布局贯穿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二宜楼为主体的大地土楼群保留着三千年前商代夯土造屋的建筑技术,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建筑模式”,也是传统文化可见、可触、可感的呈现。
大地古村落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大地古村落以二宜楼为核心,分为土楼片区、古山寨片区、大同古村落片区三个片区。近年来,华安以“农综改”为契机,投资5400多万元,主要是以“农创大地,乡约二宜”为主题,对古村落大同片区内的古厝、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活化再利用,融入民宿、小酒吧、研学、茶叶加工等业态,着力打造乡约体验区、艺创聚集区、古风乡韵区等。目前,乡村振兴党建人才基地、文创销售中心、公益图书馆、文创创作基地、茶事博物馆、大地食堂等建筑已修缮完成。该项目的建成将全方位激活大地古村落,丰富土楼旅游业态,推动旅游经济提质增效,有效助推仙都全域乡村振兴。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记录下华安的人文历史,此次参访更是让他们对闽南文化和华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将用各自的媒体平台宣传好华安的历史文化,讲好华安故事。